企业名称:桐城市南口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联系人:崔经理
电话:0556-6568069
手机:18156911555
邮箱:303927413@qq.com
地址:桐城市龙腾街道高桥村
网址: www.nkxxjc.com
企业名称:桐城市南口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联系人:崔经理
电话:0556-6568069
手机:18156911555
邮箱:303927413@qq.com
地址:桐城市龙腾街道高桥村
网址: www.nkxxjc.com
桂涛声:亲历太行抗战写出震撼人心的歌词
歌词是歌曲的基础。一首让人心潮澎湃的歌曲,必然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歌词。而能写出震撼人心歌词的人,一定是与时代精神共鸣的人。桂涛声就是这样的人。 桂涛声,回族,1901年生于云南沾益县菱角乡卡郎村。他两岁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在本村读完私塾后,伯父桂培根将他带到县城读高小。15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书。由于他学习刻苦,又有音体美方面的特长,在该校仅读了4年,就被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破格录取。在昆明读书期间,桂涛声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籍,并积极投入学潮,被校方告发为“赤化分子”,遭下令缉拿未遂后被开除学籍,嗣后回到曲靖母校任教员,创作剧本《钟国魂》并公开演出,因其思想进步为当局所不容而遭解聘。 大革命爆发后,桂涛声参加了广东韶关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任参谋处书记员。1928年5月,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做兵运工作。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他在上海工作。后因宿舍里被搜出几本马列著作而被捕,并被判刑5年。 1937年,卢沟桥事变和上海八一三淞沪事变相继爆发,刚出狱不久的桂涛声随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和柳亚子一同前往武汉。 当时汉口文化界正在发起为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募捐棉衣的活动。通过两个多月的前线劳军,桂涛声亲自体验到了前方抗日将士们的英勇与艰辛。这次非同寻常的募捐活动,当即启发他以民歌的形式,写下了一首情感深厚的制作棉衣的歌词,随后又请冼星海谱了曲,很快在武汉群众中传唱起来。冼星海:救国之志撞击灵感谱出激情旋律
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1905年出生于澳门,幼年随母侨居马来西亚,13岁回国,先后入岭南大学附中和岭南大学、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小提琴和钢琴。他24岁去巴黎,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留法期间,他创作了《风》等10余首作品。1935年冼星海回国,在上海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0月,冼星海随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来到被人们称之为“抗战中心”的武汉。这年底应邀进入由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为音乐科主任,主持抗战音乐工作。他一边参加演剧二队的演出,一边忙于组织歌咏队,深入学校、农村、厂矿,教唱救亡歌曲。在冼星海等人的努力下,武汉出现了上百个歌咏队。冼星海成为著名的抗日救亡音乐家。周恩来:在特殊场合排练时亲自试唱第二声部
1938年7月,周恩来和郭沫若正在武汉做组织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的准备工作。一日,周恩来和郭沫若徜徉在武汉东湖岸边,认真地交谈着。得知桂涛声和冼星海创作了一首新的抗战歌曲,他们便前往武昌昙华林冼星海的住所先听为快。 斗室内,冼星海正全神贯注地坐在钢琴前,一边在自弹自吟地哼唱,一边还时不时地拿笔在纸上修改着《在太行山上》的曲谱,根本没有发觉有人登门到访。 周恩来、郭沫若便站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一曲终了,郭沫若才捅了捅冼星海的后背:“星海,周副主席看你来了。” 冼星海连忙站了起来。 周恩来问:“你又在创作什么抗战歌曲?” 冼星海简洁明了地将事情的前前后后告诉了周恩来和郭沫若。 周恩来说:“我知道这件事,他还答应把这首《在太行山上》送给朱总司令,送给太行山上的军民!” 郭沫若说:“星海,你先试唱一遍,我和周公当你的第一个听众。” 冼星海说:“这是一首二部合唱,需要有一个人和我配合。” 周恩来便热情主动地请缨说:“你唱主旋律,我唱第二声部,如何?” 冼星海惊奇而又兴奋地说:“好!” 随即,琴键上流泻出《在太行山上》的前奏…… 冼星海深情地唱道:“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周恩来也神情投入地和唱:“……照遍了东方……纵情歌唱……” 浑厚而激昂的歌声在小屋里回荡。听完两人的动情合唱,郭沫若连声赞道:“好!好!我毫不夸张地说,当年,张子房用箫吹奏项羽家乡的楚音,吹散了楚霸王的8000子弟兵;今天,这首《在太行山上》,一定会激励我国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打日本,形成‘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的局面!”周恩来、郭沫若当场拍板,确定《在太行山上》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演唱。此后,冼星海首先将作品拿到“星海歌咏队”试唱,又对个别曲谱进行了修改。 1938年7月,武汉歌咏大会盛况空前。对于这一段往事,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同样有细节性的回忆:“《在太行山上》写成后,在汉口抗战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唱出,听众大声喝彩,要再唱,此后又传遍了全国。现在太行山的游击队以它为队歌,老百姓、小孩子都会唱,到处听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的句子!”朱德:抄录歌词带在身上随时随地让歌声响彻共鸣于太行
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演出《在太行山上》后,受到热烈欢迎,被广泛传唱。这首二部合唱曲为复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前段抒情宽广,小调色彩,但不乏明朗朝气。后段回声式的短句,营造出歌声在山谷中回荡,此起彼伏,一呼百应的气势。随后转入平行大调,豪迈中融入深情,表达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第二部分为进行曲风格,铿锵有力的旋律、鲜明而富于弹性的节奏,生动地刻画了游击队员出没高山密林、誓死消灭敌人的英雄形象;乐段高音区的切分节奏果敢有力,给人以紧迫感,随着调向上推进,逐渐形成高潮;歌曲最后结束在小调上,使作品前后呼应、完整统一,不但适用于演唱,而且适用于作队列歌曲。 《在太行山上》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特别是在太行山区影响最大,随即成了游击队队歌,根据地内掀起了新的参军热潮、杀敌热潮。朱德总司令听到这首歌曲后,十分喜欢,大加赞赏。他不但要求八路军总部机关人人会唱《在太行山上》,还亲自把《在太行山上》歌词抄录下来,随身携带,不仅自己学唱,还要求全军学唱。标杆一树,争相传唱,《在太行山上》很快风靡了太行山区。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这铿锵有力的歌声在太行、吕梁、五台飞扬,在晋察冀边区飞扬,在大江南北的19块敌后根据地四处飞扬……这首脍炙人口的抗日经典歌曲,热情讴歌了我军将士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充分表达出了抗日军民的必胜信心,体现了太行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是太行山区军民向天而歌的战斗号角,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洪钟大吕,是民族抗战的英雄史诗,表达了全中国抗日军民的心声和亿万华夏儿女的报国热情,成为鼓舞全国广大抗日军民英勇杀敌,奋力消灭日本侵略者的巨大推动力。
电视剧:藉此流传永久的战歌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
2005年,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及山西省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入选为主题歌。之所以把这首歌确定为该剧的主题歌,不仅是因为这首歌既符合时代的特点又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八路军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让人听后豪情油然而生,找不到、写不出比它更合适的主题歌了。拍摄之前,导演董亚春带领剧组到太行山区采风、体验生活,并来到八路军总部旧址。他们一处一处地拍外景,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在太行山上》的顽强生命力。董亚春深有感触地说:“你想象不出来,在大山深处,在偏僻的山村,人们对《在太行山上》是多么熟悉。不但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会唱,而且年轻人,甚至孩子都会唱上几句。《在太行山上》已经化作民族的血脉。‘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所体现出的中华魂魄,永远不会过时!”正是缘于此,一首老歌才会有如此长久而隽永的艺术魅力。 2009年10月3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环球广播的《中国之窗》节目中,以《跨越历史的音符》为题,向全世界介绍了桂涛声创作的《在太行山上》。节目中国家二级作曲家王学军评价说:“这首歌,为什么我们唱得那么舒服、那么好过呢?因为我们觉得情绪在这个歌里得到了释放,我们唱完以后觉得很振奋,再唱几遍也可以,这就是它词曲上的成功。这首歌词不多,但句句都精彩。最令我感动的,就是慢板的后半部分,它的旋律很美,你看这句‘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每次唱到这里,心里总会涌出一阵热浪来。” 冼星海早已于1945年在苏联病逝,桂涛声也于1982年在上海病逝,但《在太行山上》这首于1938年在太行山吹响的战斗号角、胜利之歌,却穿越了历史的时空,源远流长、久唱不衰!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特别申明: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