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名称:桐城市南口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联系人:崔经理
电话:0556-6568069
手机:18156911555
邮箱:303927413@qq.com
地址:桐城市龙腾街道高桥村
网址: www.nkxxjc.com
企业名称:桐城市南口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联系人:崔经理
电话:0556-6568069
手机:18156911555
邮箱:303927413@qq.com
地址:桐城市龙腾街道高桥村
网址: www.nkxxjc.com
抗战烽火
1937年,日寇侵华全面展开。“八一三”事变之后,冼星海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宣传抗日。受周恩来及郭沫若邀请,冼星海于当年10月3日到达当时的抗战中心武汉,投身10万人参加的长江火炬歌咏大游行。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危难、大众的疾苦,激发了冼星海强烈的创作欲望,他边创作,边宣传,边游行,边谱歌。仅仅一年时间,他就创作了《在太行山上》、《起重匠》等62首歌曲。
在武汉的一年里,冼星海遇到了生命中的挚爱——钱韵玲。
钱韵玲是中共地下党员、中央文委负责人之一、上海暨南大学教授、社会活动家钱亦石的女儿。钱韵玲上初中时,就曾帮助父亲掩护过中共领导人。当冼星海在上海创作了《战歌》并需要灌录唱片时,她和她在新华艺专的同学们就是演唱队员。在武汉,23岁的钱韵玲一边在武汉第六小学任音乐老师,一边活跃在抗日救亡第一线,参加了冼星海创建的“海星歌咏队”,每周两次向冼星海学唱救亡歌曲,再和队员们去教唱更广泛的民众队伍。
1938年1月29日,从上海传来钱亦石教授率战地服务团去浙江工作,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的消息,武汉各界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周恩来和董必武主持追悼会并致悼词,毛泽东发来唁电。会前,冼星海谱写了“钱亦石先生挽歌”,并指挥大家演唱。这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送钱先生的挽联16字:不灭的火,永生的石,同垂不朽,亦血亦铁……他的女儿韵玲是在我歌咏班里学习;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她是亦石的女公子。今早她把我作的挽歌送上来,我偶然问她亦石先生是她何人?她更含着泪来答我:‘是我父亲’。她悲伤到不能成声!”
自此,冼星海开始关注起这个心地善良、聪慧可人的小妹妹,而失去父亲的钱韵玲也依恋起冼星海这位善良正直、才华横溢的兄长。三、四月,两人参与拍摄金山导演的电影《最后一滴血》,该片虽中途流产,但冼星海为这部片子谱写的曲子《江南三月》,却是“赠给钱韵玲作为东湖之游的纪念”。此后,他们经常约会在长江的轮渡上,感情至深。在5月14日的日记里,冼星海写道:“……韵玲拿热水来给我洗脚,拿靴子给我换,我觉得她心地很好。不仅纯真可爱,而且外表美,又能处处表现出来。我不禁很感动,甚至我要爱恋她起来!”7月20日,他俩在普海春酒楼订婚,来参加的有田汉等不少文化人。
这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邀请电报,两人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以旅行结婚的名义,先往西安。10月,在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他们乘坐华侨捐赠的汽车,扮作侨商,躲过盘查越过封锁线,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组织上分配给他俩一孔窑洞。冼星海先是担任音乐系教员,不久担任了系主任,钱韵玲则进入了该院的高研班学习。
《黄河大合唱》
来到延安的冼星海,很快融入了这个热火朝天的新天地。他一边在鲁艺教学,一边到各个单位组织歌咏队。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的音乐创作开始反思,萌生了一个新的愿望: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参考西洋音乐的先进成果,创造一部中西合璧的民族大合唱。1939年春天,他与诗人塞克一拍即合,创作了《生产大合唱》。
此时,张光年(笔名光未然)率领的演剧三队历经艰辛也来到了延安,老友重逢,张光年讲到了黄河壶口瀑布的震撼,讲到了渡河时船工纤夫不屈的脊梁……随着他的讲述,冼星海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这正是他渴望创作的题材——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奋斗,以及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胜利的信心。他催着张光年快写出来。2月26日晚,演剧三队请冼星海共度除夕时,张光年朗诵了刚刚完成的全部400多行的《黄河》歌词。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全场掌声未落,坐在窑洞靠门边位置的冼星海就站起来,把歌词抓在手里,激动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
此后,冼星海一遍遍地请光未然和战友们向他描述黄河的壮观景象与渡河的惊险场面,请他们哼唱船工的号子,模仿纤夫的动作……在鲁艺的窑洞里,土炕上支起一张小桌,正在感冒发烧的冼星海不眠不休,6天6夜才思喷涌,如黄河一泻千里。困了,喝一口豆粉冲水的“土咖啡”,饿了,吞一撮白糖……演剧队指挥邬析零回忆:“3月31日,我从冼星海手中拿到《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清稿。手稿用白粉莲纸抄写,由冼星海夫妇手工装订成册,小16开本,册边整齐如刀切。打开看,字迹清晰秀丽,通本一字不涂、一字不改。”
4月13日,即将返回前线的演剧三队和鲁艺音乐系师生试演《黄河大合唱》,虽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20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由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以造成效果……但到场的一千多位观众无不听得热血沸腾。5月11日,“鲁艺”在中央党校大礼堂举行周年纪念音乐会,正式公演《黄河大合唱》。毛泽东、刘少奇等党中央领导都到现场观看。合唱团一百余人,伴有乐队,冼星海亲自指挥,光未然亲自朗诵。冼星海在当天日记中记载了演出的盛况:“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会。里面有几首非常感动人的曲:《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黄水谣》。当我们唱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不忘记今天晚上的情形。我是很严格地、热情地去指挥歌唱队。”
《黄河大合唱》很快从延安传向全国各地,毛泽东特意单独接见了冼星海,送给他一支派克钢笔和一瓶派克墨水,勉励他说:“希望你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音乐作品。”周恩来则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响遍了全国,并被推上国际舞台,在苏联,在美国,成为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斗檄文和喧天鼙鼓。
1940年5月,延安第一部电影《延安与八路军》摄制完成,党中央派袁牧之携胶片赴莫斯科完成后期制作。冼星海也被指派一同前往,他的任务是负责影片的作曲配乐及配合后期制作。1941年春天,在莫斯科,冼星海终于有时间和精力完成了对1939年《黄河大合唱》简谱手稿的整理、加工和修订。这个版本是为高水平的专业合唱团与大型管弦乐团写作的,一些和弦结构和应用、声部组合或织体写法均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运用了多种复杂的艺术表现手段。
1941年6月,电影《延安与八路军》的后期制作已接近尾声,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取道蒙古回国被阻,于颠沛流离中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曲。他的病情日趋严重,经李立三相助,1945年5月冼星海被送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抢救。10月30日,年仅40岁的音乐家画上了生命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