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名称:桐城市南口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联系人:崔经理
电话:0556-6568069
手机:18156911555
邮箱:303927413@qq.com
地址:桐城市龙腾街道高桥村
网址: www.nkxxjc.com
企业名称:桐城市南口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联系人:崔经理
电话:0556-6568069
手机:18156911555
邮箱:303927413@qq.com
地址:桐城市龙腾街道高桥村
网址: www.nkxxjc.com
《黄河大合唱》总谱
《黄河大合唱》从黄河西边陕北唱起,很快就通过刊物和文艺工作者流传到了黄河东岸的晋东南。然而,当时会唱的人却很少。
1939年秋天,鲁迅艺术学校(简称“前方鲁艺”)在太行山区的武乡县下北漳村筹建,1940年元旦正式开学。学校音乐系和实验剧团的部分同志是从延安来的,有的在延安参加过《黄河大合唱》的排演。所以,“前方鲁艺”许多人争相传抄歌词和曲谱并学着咏唱;“前方鲁艺”的领导、艺术家们格外重视这部作品,他们专门组织研究和赏析,将它作为抗战文艺的优秀案例和最新典范,列入了教学的重要内容。
《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歌谱(局部)
1939年冬天,下北漳村前的小河旁边、山坡之上和杨柳林间,常常回荡起“前方鲁艺”文艺战士排演《黄河大合唱》的激越歌声。“前方鲁艺”音乐系和实验剧团组织排练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乐章。有时开展演出活动时,还把《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保卫黄河》等部分乐章,作为必演曲目单独演唱。《黄河大合唱》已成为驻在下北漳村的“前方鲁艺”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转眼到了1940年春天,抗大总校从延安经晋察冀来到武乡蟠龙村,在武乡招收第六期学员。4月初,为隆重纪念“五四”青年节,同时,扩大抗大总校在根据地的影响和号召力,激发广大军民的抗战热情,罗瑞卿副校长决定举办一次大型活动。抗大总校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宣传部长谢翰文立即找来抗大文工团的团长杨恬、指导员孙明远和指挥吴因,一起商量活动的具体事项。几个人围绕究竟如何组织这场演出和安排哪些节目提出不少好的想法,能够达成共识的就是排演《黄河大合唱》组曲。大家都觉得这部作品突出抗日救亡主题,独具艺术魅力,容易引发共鸣。但是,吴因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和完成这一任务面临的实际困难,主要是抗大总校文工团人员不足、力量薄弱,无力演出这么宏大的音乐作品,恐怕无法呈现这部作品的雄气伟力。
张际春主任却似乎胸有成竹,他对驻在下北漳村的“前方鲁艺”排练过这部巨著早有耳闻。因此,他当即确定就排演《黄河大合唱》,演出力量不足的问题,可以借助“前方鲁艺”的力量,由两个单位联合排演。他还亲自找“前方鲁艺”校长李伯钊商量联合排演事宜。
李伯钊对抗大的这次活动非常支持。由于抗大文工团驻在蟠龙村附近的牛家岭村,距离“前方鲁艺”学校所在的下北漳村近30华里,两团人员联合排练不可能每日往返。所以,李伯钊决定采取先分练、后合排的办法,两个单位先分别在各自驻地排练,然后再集中起来进行合排。
两个单位分别排练了半个月之后,排练进入合排阶段。4月中旬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抗大文工团全体人员在杨恬团长和孙明远指导员的率领下,从驻地牛家岭村出发,沿蟠洪河滩步行30里地,去下北漳村与“前方鲁艺”实验剧团的演职人员一起合排《黄河大合唱》。
快到晌午时分,他们来到了下北漳村。“前方鲁艺”已为他们提前准备好住宿的地方,他们一到就很快安顿了下来。当天下午,“前方鲁艺”实验剧团和抗大文工团一起商量有关《黄河大合唱》合排的各项工作,调整了各个声部人员,确定了男、女声独唱,对口唱,诗朗诵和说白演员的人选,制定了排练日程。
第二天一大早,合唱队伍集合在一起,李伯钊亲自作了一个简短的动员讲话,然后大家就开始了排练。吴因担任了大合唱的指挥。两个单位参加合唱的人员有上百人,乐队有三四十人,这样规模的合唱队和各式乐器合组的乐队,在敌后根据地是相当壮观和空前庞大的阵容。村子里没有足以容纳如此规模的室内排练场地。他们就把排练场选定在下北漳村边堂儿庙一带的缓坡和茂密小树林里。
二、下北漳村的紧张排练
如今的下北漳村边河滩上仿佛仍然回荡着当年的歌声
下北漳村前的堂儿庙一带,当年是一片茂盛的果园。这里背靠依村的缓坡,前面是浊漳河支流蟠洪河清澈的河水,河边是茂密的小树林。
正是阳春好时节,小树林里越冬的杨柳吐露出新叶,梨树园雪白的梨花纵情绽放,四野里充溢着芬芳的气息。
两个单位的排练工作在这里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因乐队缺少低音乐器,伴奏显得不够丰富、浑厚,衬托不出黄河雄伟、壮阔的气势。抗大文工团负责舞台布置的温礼源就找来两块旧橱柜的木板,手工制作成大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并找来做箩圈用的薄薄的板材,放在蒸笼里加热弯成大提琴的侧面板,还精心地雕刻了琴头和弦轴,最后用胶粘合起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做成一把大提琴。一下子就丰富了低音声部,使乐队伴奏增色许多。
排练中,“前方鲁艺”音乐家朱杰民提出乐队的打击乐不够,有的地方缺乏力度和强度,“前方鲁艺”音乐教师李季达就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立即制作一套大小不一、高低音不同的鼓和一套由梆子、木鱼、响板、锣、堂锣、小锣等组成的组合式打击乐器。
在排练《黄河船夫曲》表现黄河船夫与狂风巨浪拼搏的呼喊与歌唱时,使用了所有的锣、鼓、钹和各种打击乐器,还感到气氛不足。这时,有人建议用几个喝水用的大搪瓷茶缸和缴获的日军铁饭盒,里面放进两三把小勺子,按节奏摇响加以配合,大大烘托演唱中紧张、激昂的气势。
前方鲁艺和抗大两校文艺工作者在排练《黄河大合唱》
李伯钊校长十分重视《黄河大合唱》的排演工作,对参加排练的人员生活上也给予多方面的关怀与支持。她时常到现场指导排练,在排练间隙还与大家交谈她对《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理解、体会和意见,给予大家很多启发。
经过十多天的紧张排练,《黄河大合唱》的排练工作接近尾声,离准备正式演出只有几天时间了。李伯钊对正式演出时的舞台设置和现场布置作出具体安排。她的意见是演出时,把乐队放在侧幕条里,不直接同观众见面,以保持舞台上画面的干净、统一。舞台上,在合唱队的前面,由左至右朝向舞台的右前方放置一块几乎横贯全台的黄河大木船船舷的布景片,船头部分略高,伸向舞台右前方,指挥就在船头之上,站在一块50公分左右高的指挥台上指挥(指挥台被布景片挡着,观众是看不见指挥台的)。全体合唱队员们按声部位置、前后略为参差,并稍转身朝向右前方船头方向,后排的合唱队员站在垫高的木板上,与前排队员成梯次排列,这样整个合唱队就如同是在黄河上行驶的大木船上的船夫群体。合唱队员、指挥、说白和朗诵者、《黄河颂》的演员穿统一的灰色军服,打绑腿,《黄河怨》的演员穿农村妇女服装,《河边对口曲》演员穿农民和小商贩的服装。照明灯光的色调要配合演唱的情景,以营造表演意境和气氛……
这些意见都是李伯钊经过较长时间的深思熟虑而提出来的,但是她还谦虚地详细询问常苏民、伊琳、吕班、杨恬、孙明远和吴因等其他同志,这样的舞台摆布,是不是会影响合唱与乐队的配合,会不会影响演唱的声音和直观效果,会不会影响指挥的顺利进行等。
大家对李伯钊的意见和设想非常赞赏,觉得她实际是为这次演出的舞美设计作了完美的策划。于是,一一按照她的意见重新设计了演出的舞台布置,调整了合唱队队形和乐队、指挥的位置,并进行了排练。“前方鲁艺”美术系的教员设计并绘制了黄河渡船等布景,进一步增强了演出时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冲击力。
离“五四”青年节只有两三天时间了,在最后合成连排阶段,“前方鲁艺”实验剧团和抗大文工团的同志们,专门邀请李伯钊校长和“前方鲁艺”的师生们前来观看排演效果。大家把《黄河大合唱》全部乐章从第一曲到第八曲连续合排了数次,大家一致感到满意才结束了整个排练工作。
三、蟠洪滩上的盛大演出
5月2日,“前方鲁艺”实验剧团和抗大文工团参加《黄河大合唱》排演的演职员们,满怀喜悦的心情步行来到了抗大总校校部所在地蟠龙村。当晚,张际春和李伯钊等领导对《黄河大合唱》进行了彩排审查,给予充分肯定。
5月3日傍晚,隆重纪念“五四”青年节的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总部和北方局的首长来了,各机关和驻扎在附近的部队指战员们也来了,抗大全体学员也都来了,还有周边数十个村庄的老乡们也闻讯纷纷赶来了!蟠洪河滩上真是人山人海,从来没有这么热闹!
如今的蟠龙村边的河滩
蟠龙村南边的山坡下,平坦的河滩广场中央,用6张方桌搭起的有3张桌子高(约2.5米)的台子上,站立着头戴金冠、身穿白袍,手持橄榄枝的自由女神。
自由女神是文工团的林怡扮演的,她身材修长,神态端庄、肃穆、安详,象征着祖国和世界被压迫人民的自由、解放。
只见两名身材魁梧,健壮的运动员——宫克非和余斯光,身穿背心、短裤,手执熊熊燃烧的火炬,跑步绕场一周后,登上高台,把火炬交给了自由女神,自由女神舒展手臂,把火炬高举向天。
这时,全场一片欢腾,锣鼓喧天,歌声此起彼伏,人们围着一堆堆篝火跳起集体舞大秧歌,军民尽情地欢笑歌舞。
庆祝活动军民联欢现场(资料图)
军民大联欢之后,进入正式召开纪念大会的环节。会上,领导的讲话非常简短,接着就是《黄河大合唱》的大型演出。
演出开始时,整个会场一片寂静,安静得仿佛能听到人们期待的心跳。舞台前沿黄河渡船船舷与船头的布景,把观众思绪带到了滚滚的黄河岸边,引入到大合唱的意境之中。
演出中,吕班担任《黄河颂》男高音独唱和配乐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朗诵者。他的演唱高亢嘹亮、热情豪放非常感人,朗诵感情奔放,淋漓尽致,一气呵成。特别是他的配乐诗朗诵由张桐用三弦伴奏,二者配合十分完美。《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是由李佑民和李自治二人表演,他们上台演唱时化了妆,并配合一些必要的表演动作,使这首民歌音调的对口曲更加生动形象和通俗易懂,深深地感染了观众。女高音独唱《黄河怨》由“前方鲁艺”的学员段芬(此次演出后调到抗大文工团)演唱,她的音色委婉优美、圆润明亮。演唱感情深切,真挚动人。那悲痛愤懑、如泣如诉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连站在舞台上的合唱队员和侧幕条里的乐队队员也深受感染。说白由李蒙担任,他口齿清晰,声音洪亮有力,把每一乐章开始时的说白,在感情上、语调上处理得细致入微,格外生动,使各曲之间承上启下,整个大合唱连接贯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场演出非常形象、生动,舞台的灯光伴随演唱情绪的变化而改变着不同的色调,极好地配合了演唱的气氛,使舞台上的表演变成一幅幅真实而流光溢彩的画面。合唱队的演唱情绪饱满,精神集中,平时排练时指挥的要求和自己感悟都能很好地表达出来,与乐队的配合也非常协调,更充分呈现出每个乐章的艺术魅力,使得整个大合唱显示出强大的穿透力和感染力。
演出的8个乐章衔接得十分紧凑,全部大合唱一气呵成。在场观看演出的领导和所有观众自始至终都是那样聚精会神地看着,静静地听着。
当最后一曲《怒吼吧!黄河》终了,全部大合唱结束后,全场骤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掌声一直持续了很久,蟠洪河滩四处洋溢着热烈的气氛。演出反响之强烈、情绪之热烈,这都是演职人员们始料未及的。
演出结束后,罗瑞卿、李伯钊等领导都高兴地来到后台,看望“前方鲁艺”和抗大总校文工团的同志们,向大家致意,祝贺演出成功。“前方鲁艺”实验剧团的同志和文工团的同志们,兴奋地互相祝贺合作排练和联合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蟠洪河滩上的这场盛况空前《黄河大合唱》演出,在太行根据地军民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根据地各机关、部队和剧团、文艺宣传队纷纷前来索要《黄河大合唱》的歌篇,派人来“前方鲁艺”学唱《黄河大合唱》中的歌曲;“前方鲁艺”师生和实验剧团的文艺工作者也深入各地给广大指战员和群众教唱。
从此,《黄河大合唱》的歌曲就在太行山上广为流传,成为晋东南、晋冀鲁豫根据地乃至整个华北广大抗日军民最爱唱的歌曲,也成为那个年代“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黄河大合唱》激励无数太行儿女与八路军将士战胜了帝国主义,与全国人民一道解放了全中国;又一路陪伴太行老区走进新时代。直到今天,太行人民对这部经典音乐作品仍有特殊的感情。
(本文依据采访积累和《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大事记》《李伯钊文集》《山西文艺史料》《山西抗战文艺史话》等历史资料,参考了王照骞、郝雪廷等撰写的文章。特此致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