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矸石空心砖

联系我们Contact

企业名称:桐城市南口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联系人:崔经理

电话:0556-6568069

手机:18156911555

邮箱:303927413@qq.com

地址:桐城市龙腾街道高桥村

网址:   www.nkxxjc.com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运用对偶手法的诗句有什么 > 语文表达方式有哪些及作用,突破诗歌鉴赏题型难点:表达方式类手法怎么答?

语文表达方式有哪些及作用,突破诗歌鉴赏题型难点:表达方式类手法怎么答?

导读1.从大处着眼,明确表达方式。即从整体上确定,诗歌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抒情、描写,还是议论。记叙,指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感情;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事物、环境等进行具...

【关键点拨】1.从大处着眼,明确表达方式。即从整体上确定,诗歌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抒情、描写,还是议论。记叙,指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感情;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事物、环境等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议论,指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达的意见。一般来说,叙事诗(词)常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抒情诗(词)常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哲理诗(词)常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一首诗(词)往往会用到不止一种表达方式,考生在做题时,要逐句分析,避免遗漏,并注意先后顺序。2.从小处入手,判断具体的表达方式。具体的表达方式,主要指抒情和描写。分析描写手法的角度(1)注意诗歌写了哪些景物(事物),这些景物(事物)有什么特点。(2)注意描写景物或事物采用的具体方法,即诗词中景物或事物的特征是如何体现的。可以从写景的顺序(如点面、高低、远近等)、写景的角度(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写景的方法(如正侧、动静、虚实等)等方面分析。(3)注意分析这种描写手法的具体运用和表达效果,即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分析抒情手法的角度

(1)注意判断抒情类型。注意区分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还是咏史抒怀等。如果是写景抒情诗,则应区分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注意相关诗(词)句分析。在明确抒情方式后,要结合具体的诗(词)句,分析其具体运用情况。

(3)注意指明其表达效果。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这样的抒情方式表达,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3.注意审题,寻找对应点。

题干若指明了具体的表达方式,考生就应在诗歌中找到具体的对应点。例如,题干若直接指向“动静结合”,考生就应辨清“动”“静”分别体现在哪些事物上。若题干没有指明具体的表达方式,我们就应寻找鉴赏对象中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来作答。

4.掌握解题思维,逐层分析。

一首诗歌中,可能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因此要对诗歌进行分层,逐层进行分析,这样才不会遗漏相关内容

【答题规范】

第一步,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特点。(重点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艺术手法)

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词)句具体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对应练习】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两首诗的表达方式。能力指向赏析诗作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抒发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听画眉鸟鸣声的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的形象。

【参考答案】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

【难点剖析】

1.首先得明确“表达方式”包含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各自有何特点。

2.题干若指明了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应在诗歌中找具体的对应点。例如,题干若直接指向“虚实结合”,我们就应辨清“虚”“实”分别体现在哪些事物上。若题干没有指明具体的表达方式,我们就应寻找鉴赏对象中最突出的方式来作答。

3.答题时,一定要具体的诗句内容,并指出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语言运用题型之语言运用之句子表达效果专练指导语言运用题型之语言运用之句子表达效果专练指导

【真题示例】

【2020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粘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参考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解析】从以下方面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等,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

(1)强调的重点,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2)适用的位置,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3)语体风格,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题型模式】

1.给出一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我们称之为“原句”。

2.题目就这句话进行改写,改写的句子语义基本相同,我们称之为“改句”。

3.然后就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要求多是“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题号在19或20。

5.题型为主观题。

6.分值为4分。得分点有两到三个,多的也有四个。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或1+1+1+1。

【解题攻略】

语言运用题型之语言运用之句子表达效果专练指导

7.描写角度:

观察视角的高低、俯仰、远近,描写顺序的时间先后和空间变换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三、解题步骤

①阅读文段,把握文意

文段陈述的对象、表达的观点与情感、叙事的逻辑与顺序、采用的手法与技巧、遣词造句的习惯与语言风格。

②对比分析,存同求异

1.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看突出强调了什么。

2.各种句式的变化——分析原句句式的表达效果。

3.语序的变化——分析原句语序的合理之处。

4.用词的变化——分析原句用词的妙处。

5.修辞的变化——分析原句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问题:“原句VS改句”,原句表达效果为什么更好?

思路:

第一步:找不同。对比分析,改句与原句在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定范围。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体味原句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表达内容有什么内涵;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回答,也就是踩准得分点。

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的效果分别进行分析。

解题钥匙

一、倒装句

原句与改句相比,句子内容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在句子内部结构上会有变化,多为倒装句,起强调突出作用。这类题目的倒装类型有两种:

(1)将定语、状语等修改成分独立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个小分句。

【典型例目】

例1: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倒装效果分析:“心满意足地”作状语,原句把状语扣出来,放到后面,单独成为两个小分句,“又心满”“又心满”。这样的表达方式起强调作用,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

例2: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倒装效果分析: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现学现练】

题1.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

倒装效果分析:

题2.原句: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

改句: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

倒装效果分析:

参考答案:

题1原句将修饰语(定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题2改句为普通的常式句,比较平淡;文中句子将“严厉而又古板”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挂钟的铁面无私。

(2)在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句子的主语是可以变换的,这也是变换句式的一种方法技巧。在主语不同的情况下,就要分析原句所突出的主语(主体)为什么更合适语境。

【典型例目】

例3.原句: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倒装效果分析:从句式看,原句使用倒装,强调了冬天屋里的温暖让作者无比眷恋。

例4.原句: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改句: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

倒装效果分析:根据上文“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的内容,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草木”被动“发现”,不合语境。

【现学现练】

题3.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仿能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

改句: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凉抽去。

倒装效果分析:

题4.原句:艾草的植株有奇香,这香气纯正、浓烈、持久,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改句:艾草的植株有纯正、浓烈、持久的奇香,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

倒装效果分析:

参考答案:

题3 ①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陈述主体一致:与下句“留下”搭配。②原句用主动语态,更能突出强调“冰凉”的影响力。

题4 “能提神醒脑、祛病强身”的是艾草“香气”而非“植株”,原文表达更加准确。

二、长短句

倒装句中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就是化长为短。还有一些句子,把句子内容分开来说,形成一个个小分句子,也是化长为短。短句的效果:①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②句式活泼灵动,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④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具有节奏感;⑤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典型例目】

例5.原句: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

改句:大家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我们任轻风抚摸,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

长短句效果分析:句式上:原文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更有气势;音韵上:原句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意境上: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例6.原句:那山是太奇绝了,但缺路,少矿,又不能种粮食。

改句:那缺路少矿又不能种庄稼的山是太奇绝了。

长短句效果分析:语体的风格不同:原句为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较强。改写后的句子为长句,在气势语气上不如原句。

【现学现练】

题5.原句: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

改句:它把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却长出了红色的枝条与绿色的叶子。

长短句效果分析:

题6.原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

改句: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

长短句效果分析:

参考答案:

题5 ①“枝”“叶”两个短句句式工整,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②三个分句,一长两短,错落有致,句式灵活。

题6 原句采用短句,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特殊句式

这里所说的特殊句,是指变陈述句为反问句、感叹句或排比句,改变平淡的表达,增强表达效果。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感叹句表达感情更为强烈;排比句有气势,有力度,表达感情也比较强烈充分。

【典型例目】

例7.原句: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

改句: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

特殊句式效果分析:①原文是感叹句,情感表达效果好;②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之情;③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来倍感亲切。(少一个要点扣1分,答出3点得满分)

【现学现练】

题7.原句:崇尚荷花,追求的不正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吗?

改句:荷花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特殊句式效果分析:

题8.原句: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地们,知道她们,一定!

改句:定要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

倒装、特殊句式效果分析:

参考答案:

题7 运用反问,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引人深思。

题8 (1)原文运用倒装,更能突出强调我想印画册让更多人了解剪花娘子的决心。(2)原文“一定”单独成句,且使用感叹句式,表达感情强烈,强化了作者对民间艺人和剪纸艺术的喜爱赞叹之情。

四、修辞手法

运用修辞用法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修辞考查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

【典型例目】

例8.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修辞效果分析: 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现学现练】

题9.原句: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给病人打针。一 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这天我又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改句:我偷偷地收起我那难看的针头。

修辞效果分析:

题10.原句: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

改句: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

修辞效果分析:

参考答案:

题9 原句“难堪”运用拟人修辞,通过“我”扎不进弯曲针头的难堪,表达对邻居痛苦不堪,却仍默默承受的愧疚。

题10 原文运用比喻修辞,更形象地写出了劳动者对土地的感情。

五、词语分析

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典型例目】

例9.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

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

词语效果分析:(1)原文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2)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3)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像。

例10.原句: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

改句: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

词语效果分析: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

【现学现练】

题11.原句: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改句: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

词语效果分析:

题12.原句:左下角,简笔水墨勾勤出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在巨大的木板中同样显得弱小无助的渔人。

改句:左下角,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弱小无助的渔人。

词语效果分析:

参考答案:

题11 原文有“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强化了“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去掉关联词语,就成为一般的叙述句,缺少了原句的严密准确性。

题12 ①“简笔水墨勾勒”照应美术作品这一说法,点明了画境;②“在巨大的木板中”突显了渔人的渺小,契合作者在这幅美术作品前的观感。

六、语体(语言风格)

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更合语境。从口头语和书面语、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与上下文体和谐一致。

【典型例目】

例11.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语体效果分析: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例12.原句:饭后课余,在屋前小草坪上,各人搬一把椅子,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

改句:饭后课余,各人搬一把椅子在屋前小草坪上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

语体效果分析:原句多用短句,句式活泼灵动,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

【现学现练】

题13.原句: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中国农民,飘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白粉髹腹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 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井别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改句: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

语体效果分析:

题14.原句: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改句:在生命和生活里,人人都有笑与泪、幸福与烦忧。

语体效果分析:

参考答案:

题13 原句情感充沛,与抒情性语境更为符合。

题14 语气节奏不同:改句语气平淡,节奏感不强;原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与文段风格一致。

七、结构安排

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其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典型例目】

例13.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结构效果分析: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例14.原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歘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

20.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种更好--些?简述理由。(5分)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句内结构效果分析:

(示例一)第一种更好。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

(示例二)第二种更好。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后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做出选择1分,理由陈述4分,理由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个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应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言之成理即可。)

例15.原句: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能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

改句: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凉抽去。

上下文结构效果分析: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陈述主体一致:与下句“留下”搭配。

【现学现练】

题15.原句: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象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

改句: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

上下文结构效果分析:

题16.原句: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改句:我伸出手去抚摸了浑身冰凉的它。

上下文结构效果分析:

题17.原句: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

改句: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

句内逻辑顺序安排效果分析:

参考答案:

题15 原句能更好承接上文,在简陋房子里感受到暖意;同时引领下文,西北风的强劲带来的满身灰尘。

题16 原句结尾“严厉而又古板”与下文的转折“充满温情”衔接照应得更紧密。

题17内容上,原句先说抚摸,后说它浑身冰凉,符合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

【总结归纳】

一、语段特点:

该类题目一般考查描写抒情类语段。这类语段主要是对某些意象或环境等进行多角度的细致描摹,有些还辅以适当的抒情成分。文学性强,语言优美,表达往往更为形象生动,有些语段还特别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美,富有画面感和意境美等。

二、提问方式: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三、设题角度:

1、比较型

将原句与题干所给句子比较,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整体语段分析型

如: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四、答题步骤:

第一步,通读整个语段,快速把握中心意思,以句子为单位,划分语段层次。尤其要找准语段描述的主要事物(或景物)的角度或特点。

第二步,读透原句,找出其本身之美。

第三步,比对题目中所改的句子,找出其与原句表达的不同之处。

第四步,根据总结的答题角度,针对原文之美整合答案,答出原文的妙处。

(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应放在整段文字甚至整篇文章中来衡量,好的句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使文章增色不少。)

(注意:一般不答改后的句子有什么不好,最多分析完原文的妙处后,加一句“改写后的句子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跟踪训练】

1.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能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会在那间被抛之九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兴致,哪怕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凉抽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好,为什么?(4分)

2.有很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在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 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3.(湖北黄冈六校2021届第一次联考)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已经伸进家。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头——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她喊孩子,“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4.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坑,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象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屋外窗外面的西北风,尤其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5.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文中句子表达效果更好?(4分)

知识|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知识|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

修辞手法,近来在高考语用题中考得不算少,有时判断是哪一种修辞,有时考查修辞的构成及表达效果,有时还考查使用修辞及不使用修辞的表达有何不一样等等。特别是,古诗鉴赏中对艺术手法的鉴赏,也常有修辞的踪影。更遑论学生在作文中也可以适当借助修辞来使自己文章的语文更加生活些。可见,高考备考,确实该用点时间,好好复习一下修辞手法的相关内容。

要备考修辞手法,先熟记修辞的名称。从广义的角度看,为了使语言更具有表达力而进行的所有的方法都该称之为修辞。不过,早些年高考有《考试大纲》,甚至有对《考试大纲》的进一步说明(称之为《考试说明》),里面非常明确规定,高考的修辞手法,主要考查九种,分别是: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和借代。现在虽然没有大纲,但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准进行备考。

为了方便记忆,不妨用点特殊的方法,如用一个能押韵的句子来表示,“三比二问反复考;夸对借代少不了”。这里要注意的是,“三比”中,并不包括“对比”,“二问”中,也不包括“疑问”(疑问不是修辞手法)。

知识|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

01

比喻

比喻的概念: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比喻的表达效果:(1)对事物特征进行生动的描绘或渲染;(2)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形象说明。这里其实有两个方向,在描述性语段中,比喻主要是对描写对象进行修饰,使之更形象,更生动,特点更鲜明;而在议论性语段中,使用比喻,则可以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比喻的一般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用两个或以上的比喻共同说明同一本体,如朱自清的《春》中写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使用比喻应该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还要注意思想感情的倾向性正确。

难以区分的比喻句——暗喻与借喻。能进入高考中的比喻,当不至于停留在“像……一样”的形式,肯定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暗喻与借喻,就成了比喻进入高考试题的不二法门。

暗喻的几种形式:(1)本体和喻体并列。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就像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一样);(2)本体和喻体修饰。如:这里是花的海洋;(3)本体和喻体注释。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4)本体和喻体复指。如:让我们对土地倾注更强烈的感情吧!因为大地母亲的镣铐解除了。适当掌握暗喻的这几种形式,有助于大家准确判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的题型。

借喻与借代。两者确实难以区分,网上还有许贴子甚至文字一直在讨论“圆规愤愤地转身”(鲁迅《故乡》)中的“圆规”究竟是借代还是借喻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区分:(1)它们的构成基础不同:“借代”着重于事物间的相关性;“借喻”着重于事物间的相似性。“圆规”,是指杨二嫂“正像一个画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注重的是相似性:长而瘦。杨二嫂肯定与圆规没有什么关联性。所以,当是借喻。(2)作用不同:借代重在“代” ,代而不喻;借喻重在“喻”,喻中有代。(3)或者可以简而化之,我们记住:借喻加上比喻词,可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比喻的构成与效果:

(1)构成(三个内容):本体、喻体与比喻词

(2)效果(三个方向):

①内容上:描绘了对象的……特点或阐释了……道理;

②艺术上:形象生动或化抽象为形象

③表达感情上:表达什么观点或感情。

例:【2020年新高考卷】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

参考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知识|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

02

比拟

比拟的概念: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从概念看,比拟分两种情况,一是“拟人”;直接赋予物以人的属性;二是“拟物”,又包含两种情况,把人拟成物或把此物拟成彼物。

如:①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②火山发出一声咆哮。①句是把人拟成潮水;②句可以看成是拟人,把火山拟成咆哮的人,也可以看成是拟物,把火山拟成咆哮的动物。

比拟的表达效果:一是启发想像,更生动、更活泼;二是便于写出对象的某特征;三是易于抒情。当然,这些效果的套话肯定不能直接形成答案,而应该放在具体的文本中,就事论事。

特别注意:常见的修辞手法十几种,我们无法把每一种修辞的效果一一记在心里,说实话,即使能把每一种修辞的表达效果背得滚瓜烂熟,但做题时依然觉得漏洞百出。所以,我们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大致了解修辞表情达意上的共性的东西。可以说,几乎所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都可以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修辞对描写或抒情对象的作用,如写出对象的某一特征,二是修辞本身具有一些特点,如生动形象,三是语言上的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如音韵、节奏等。

比喻(借物喻人)和拟人的区别:

(1)比喻,事物相似,借一事物说明另一事物;拟人,把一个事物赋予了人的属性(形为、动作、表情、思想与思维等),让事物更加的形象生动。

(2)比喻句必须有本体、喻词(不出现,但要有)和喻体(必须出现);拟人所写的事物必须有人的特点,不出现喻词,也不出现表示人的词语。

例:(1)勇敢的海燕(拟人);(2)海燕像勇士一样(比喻);(3)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拟人);(4)花如深夜熟睡的美人(比喻)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分)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答案: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使表达比较活泼。

知识|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

03

排比

排比的概念: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的构成分析。一般要从三个角度分析,一是句子相同或相拟的结构;二是用来排比的句子,在内容上的相关性(即多哪些角度来说描述或抒情的对象);三是语气一致。

排比的表达效果(也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方面整理)。(1)内容或感情集中,富有层次(或并列或递进);(2)增强气势,便于抒发感情;(3)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音韵美。

例1:很少人知道构树。在南方,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青褐色的枝干,浓密的树叶,蓬生的树体,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但我却时常走到树边。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一律地往前生长,叶片肥大,自中间主茎向两边各开两个岔口。美感便在这岔口上呈现出来。你再仔细端详,那就是汉服啊——青色的汉服,凝结了许多时间。我甚至觉得,那叶片背后,还正行走着一个个身影。

5.请简要分析画线句中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5分)

参考答案:运用排比,分别列举了构树的形体、气味和身姿,借此强化了它少有人知道、冷清寂寥、平凡不起眼的特点。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同时抒发了作者对构树的特殊的感情。

例2:从踏入西安城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

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赋予了这座城市无与伦比的气质。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坐标簇拥下,西安没有沉醉其中故步自封,而是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与时俱进,古典与现代并存,传统与时尚同在。

5.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①结构相同,使用了“有……有……还有……”三个相同的分句句式;内容相关,“青石砖墙”“秦兵马俑”“雁塔晨钟”都是西安城的历史遗迹;②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突出强调西安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5分。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给3分。意思对即可)

例3: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叹为观止,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

5.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1)构成:结构相同,四句都是“或”字领起的四字短语;意思相关,多角度描写舞者的动作;语气一致,表现出对舞者的赞美之情。(2)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有助于凸显舞蹈之美。(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

知识|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

04

夸张

夸张的概念: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夸大;夸小与超前夸张。

超前夸张,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表达效果(也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方面整理)。(1)突出事物的本质;(2)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3)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强烈共鸣;(4)有些夸张,有反讽的意味。

例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参考答案:A

例2:

收纳山中白雪赠人,听起来至少也不算枉费心思。但是你听过赠送云朵的吗?清代《秋灯丛话》里有一个故事。黄山云海翻腾,尤以天都峰上蔚为壮观,传为天下第一。游客慕名而来,常常随身携带一只装饰精美的木盒,跑到峰上,打开盒子,收纳云气,紧固盒口。等到下山返乡,这个负离子满满的木盒便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地道“旅游纪念品”。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亲友们好奇而郑重地掀开盒盖,“云气”瞬间“结成峰朵,直冲霄汉”,引来啧啧赞叹。这奇观恐怕十之八九是作者的想象,不过时人千里送云,想必本来也就在于一份情怀吧。

5.夸张的特征是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请说明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有怎样的夸张。(5分)

参考答案:①一只木盒子里有“云气”,②盒子里的空气能被看到,③盒子里的些许空气能形成云气的“峰朵”,④“云气”瞬间会结成“峰朵”,⑤盒子里的“云气”能“直冲霄汉”。

知识|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

05

对偶

对偶的概念: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从概念看,分析对偶的构成应该包括三个方向: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相近或相反)。具体来说,就是要分析,哪个词与哪个词对(拆分以短词为主),为什么能对(词性或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意义上有何关联(相反或相同)?

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一种特殊的对偶叫“对联”,若分析对联的构成,则除了分析对偶的构成外,应该还要加上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

对偶的表达效果:(1)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2)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集中地概括了对象的某特点;(3)感情上,抒发……感情。

例【高考原题】: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

例2

某班级教室墙上挂着一副对联:“有梦少年存志远,无声春雨润花红。” 请简要分析这副对联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①构成:该对联“有”“无”相对,都是动词;“梦”“声”相对,都是名词;“少年”“春雨”相对,都是名词;“存”“润”相对,都是动词;“志远”“花红”是主谓结构的短语。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结构一致,且仄起平收,音韵协调,构成一幅对联。②效果: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内容上,突出青少年要有理想,志向高远,并为之而奋斗的精神风貌。

知识|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

06

反复

反复的概念: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反复这一修辞,包括两种情况:①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②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构成分析。分析反复这一修辞的构成,除了简单找出重复使用的词语或句子之外,还要认真琢磨,看是否有意义上的重复强调。

反复的表达效果(也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方面整理)。(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2)起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3)使语言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有音韵美。要注意的是,答题是务必详细指出,强调了什么内容,咏叹了什么感情。

例1:《我的叔叔于勒》选段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年轻的先生!”

5.画线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①构成:用“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句式,反复强调“叔叔”的身份,且意义上形成递进;②效果: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于勒与“我”、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我”对父母这种自私冷酷态度的强烈不满,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知识|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

07

借代

借代的概念: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注:借代这一修辞,“本体”一定不出现句子中)。

要牢记:借代的本质的特征是“相关性”!

借代的多种形式。借代有多种形式,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部分代整体。如:我们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一草一木,代学校的所有东西;

(2)具体代抽象:我们不要多费口舌了。句中的“口舌”这一具体的器官,代替语言。

(3)专名代泛称: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句中的“诸葛亮”,代指“像诸葛亮一样聪明的人。

(4)特征代本体:“要多少钱?”“来张大团结。”

(5)结果代原因:“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

(6)产地代本体:“你怎么不把龙井沏上?”

(7)形象代本体: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走下来了。

(8)材料代本体: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青铜是古代制镜的材料,在此用来代镜子)

借代的表达效果(也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方面整理):(1)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2)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3)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1: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 人皆可以为尧舜

C. 化干戈为玉帛

D. 情人眼里出西施

参考答案:A

例2:

狮子在西方文化里是凶残暴躁的,代表强权和威严,来到中国后,起初也被奉为权威、庄严的代表。唐朝末年,烽烟不断,狮子慢慢地像“王谢堂前燕”一样从庙堂走入寻常百姓家。久而久之,再加上儒家文化的引导,人们对狮子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民间把想象中的祥瑞加之其身,使狮子乖巧祥和,最终成为中华瑞兽。狮子跃舞在佳节吉时之际、雄踞于高阁贵府门前,寄托着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看似入侵了中华文化的西方狮子早就实际上被中华文化融合、吸收和改造,并被引进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借代内容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①句中用“烽烟”代指战争、战乱,用“庙堂”代指朝廷。(2 分)②“烽烟不断”是指唐朝末年,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从庙堂走入寻常百姓家”意为本是宫廷贡品的狮子逐渐被民间大众所熟知。借代的使用让句子表达更形象具体、更简洁生动。(3 分)

知识|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

08

其他修辞

(一)反问与设问

反问:无疑而问,答案在疑问中。

设问: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反问的作用: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设问的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二)顶真

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效果:(1)上下文严密;续接(正或反)或强化内容;(2)反复吟唱,强化语气;(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例:

文化要传承,传承需创新;文化要共鸣,共鸣需互动。《国家定期》节目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进传统文的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由此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而思接千载的当代观众也由此徜徉在丰富的文化宝库。

5.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在改写成“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也需要互动与共鸣”,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参考答案:①原句使用整句,句式更加整齐。(2 分)②原文使用顶真修辞,更具音韵美;③原文点明传承与创新以及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联,表达更严密。(答对一点2 分,两点4分,三点5分)

提问者:揾钱艰难 语文表达方式有哪些及作用

本文网址:

关键词:运用对偶手法的诗句有什么

相关新闻: